散文随笔需注重思想性
2023-03-31 09:56:46
  • 0
  • 0
  • 3

2011年3月的一天,阳泉市文联召开座谈会,要求入选“山西省中青年作家作品精选”的作者谈一下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心得体会。本人因有一篇描写村庄树木的散文入选其中,所以主持人也让我谈一谈自己的创作“感悟”。

我觉得散文应在文学性的基础上,融入思想元素,这样才能对世道人心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们常说“文以载道”,但怎么个“载”法却大有讲究。以前我们谈到散文总说“形散而神不散”,且大致按照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划分归类。在此思想指导下,很多散文弯弯绕绕,漫漶无边,语言优美,抒情空洞,思想含金量明显不足。

近年一些学者、教授、经济学家的散文随笔(更准确地说是随笔),发表之后反响很大、口碑很好。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作者具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谈论起某些事件富有真知灼见,不落俗套。

比如教授张鸣、学者丁东、时评家十年砍柴、经济学家吴敬琏等人的随笔,因为具有对教育、社会、历史的独到观察,所以作品在富有书卷气的同时,常常因犀利独到的观点而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读后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而纯粹的散文作家,除了语言的花枪之外,很难舞出什么像样的阵势。在文学日益式微的今天,华丽的文字羽毛,必定会在思想的风中瞬息飘逝。

近代知识分子中,梁思成、费孝通等人的随笔令人喜欢,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有多么华美,而是因为他们作品中蕴涵的独到思想。

单纯的散文家,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而具有思想含量的“非专业”散文家的文字,反而在时光的打磨中日见其价值,流布开来。

杨朔等人的程式化散文,时过境迁,文学价值、社会价值不断递减;而当代李辉、孙郁等人的随笔观察,却自有其价值。

家有季羡林老先生一册散文集《梦萦未名湖》,早期作品虽然语言优美,诗情浓郁,但感觉是一个传统文人的寂寞抒情;而后期的一些作品,更为耐读。巴金的《随想录》,也不是因为语言的绮丽取胜,而是因为说真话的勇气和思想的烛照倍显珍贵。

作为一种文体,“散文”和“随笔”自有区别。限于能力,笔者不能说出个一二三四、子丑卯寅来,这是专家做的事。作为门外汉,我觉得,散文作者或作家,必须要不断学习,扩宽知识面,最好再学一门文字以外的其他专业。这样的作家写出的散文随笔,才会不流于空洞、枯燥,能具有更大的美学、社会价值。

(2011年3月19日于晋东)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