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轶事掌故
  • (97)

书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

经济学家梁小民的一位老师,终生只爱读书,一本帕廷金的《货币、利息与价格》不知读了多少遍,但终生讲课平平,没有任何著作,甚至连像样点的文章都没有。在梁小民看来,这位老师读书应该是“读进去了”,只是陷入前人知识的泥潭中,没有走出来。为此事,梁小民颇多感慨。他说,一生中认识许多读书人。许多人读书甚广,但每本书都“不求甚解”,又没有陶渊明先生那两下子,最终一事无成。还有不少人,读书甚下功夫,谈及某本书,也读懂...

  • 68
  • 0
  • 3
  • 0
2023.09.04 16:48

创作者的“神启时刻”

看到周作人翻译的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一段一段日记一样的文字,如话家常,轻松好读。闻气息,识古书。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哦,想起来了,大约20年前读当代作家舒飞廉《飞廉的村庄》,就是这种感觉。 其实很多书都是有传承的,后一本有前一本的气息存在,虽然作者尽量隐藏抹掉,但不知不觉还是会在字里行间溢出来。比如李劼人的《死水微澜》之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如苏童的《米》之于赛珍珠的《大地》;...

  • 128
  • 1
  • 7
  • 0
2023.06.06 01:28

不是获奖多,就是优秀作家

最近看到吕梁老乡、文学评论家马明高老师的一段话,深得我心。他说:一个人的文学观与写作观不能太狭窄了。不是获奖多,就是优秀作家;不是进了学生考试卷,就是优秀作家;不是进了中小学教材,就是优秀作家。只是因为你正好合适他们的要求与喜好。托尔斯泰得了几个奖?卡夫卡的作品没有进过学生试卷呀?福楼拜的作品有几篇进过中小学教材?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优秀的作家,自有其自身的评价体系与标准。他们最好的评价标准是时间。几...

  • 108
  • 0
  • 3
  • 0
2023.06.05 20:04

九成以上的散文,是无效的重复

某个作家群里,一群散文作家展开了讨论:甲:今天的阅读市场极为惨淡,具体到散文,一点也不乐观。一本实力作家的散文集,能否卖到一千本以上,说实话,一点都不乐观。乙:我注意到,近几年,中文系的学生群体、老师群体,基本没有阅读散文的。如果说中文专业的师生远离了散文阅读,依靠散文作者来阅读散文集,那么,结果一定是惨淡的。丙:大环境也不是很好,感觉文学越来越小众,短视频吞噬一切,连前几年风头很强的网络小说都受...

  • 114
  • 0
  • 3
  • 0
2023.01.27 22:27

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

1、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美学家朱光潜说过: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有些书是不必读的。这些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不但可...

  • 167
  • 0
  • 1
  • 0
2022.12.29 18:26

过于追逐细节完美,会导致创造活力的丧失

1、文学史书写需要有差异化思路11月19日,以“现象级文本与文学史书写”为题的“《小说评论》2022年度高峰论坛”聚焦的核心话题于苏州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表示,应该调整视角,不完全以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党史模型为观照角度,而是以文学传统为背景去看十七年文学。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表示赞同。在他看来,当代文学史对现象级文本关联性的研究非常重要,在对文本的深入审美凝视之外,关联性会打开文学史表述空间。...

  • 150
  • 0
  • 3
  • 0
2022.12.11 21:56

人生的缘分和奇妙

1、获赠林鹏签名本《咸阳宫》前段时间,与某友人谈到近期读书之遗憾,其中一件是没有机会领略林鹏在境外出版的长篇小说《咸阳宫》。本是随便一说,没想到,现在竟然变成了现实。林鹏与姚奠中、张颔并称“山右三贤”,皆是我仰望已久的硕儒学者。朋友之前听说我崇拜林鹏,就说给我弄套签名本。我自己没当回事。直至林鹏先生去年初仙逝,才知道签名的事永远成了遗憾。孰知,事情就是这么奇妙。朋友前几天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库房“闲逛”,...

  • 247
  • 0
  • 6
  • 0
2022.06.29 00:18

为什么要读经典?

1、经典其实很新鲜为什么要读经典?台湾作家杨照认为,经典不是为我们这个时代书写的作品。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同代所写就的作品是“新书”。但新书里通常没有太多新鲜内容,因为新书是同代人写给同代人看的,所以里面传达的价值观也是类似的。反而在旧书里可以找到新鲜的内容。这是因为旧书的作家讲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那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作家所提出的自己的看法。那么,所谓经典,简单来说就是留下来的旧书,经过一代一代...

  • 159
  • 0
  • 4
  • 0
2022.05.16 00:21

做一件事情久了,无形中树起了藩篱

1、做一件事情久了,无形中树起了藩篱在朋友圈看到作家王芳读《晋文化》(刘绪著,文物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一书的一段感受,她说:刚看到“晋文化”这几个字,眼睛不禁一亮,以为会谈到大众想要的那种宽泛的文化,但是读完才知,这是一本考古资料,太专业、不生动,比较难啃。这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可能是好东西,但对于更多的读者来说,专业是一种障碍和阻隔,难以捋出它的思想厚度和开拓性思考。人做一个事情久了,无形中树起了藩...

  • 122
  • 0
  • 8
  • 0
2022.04.24 19:40

在中国想做点事,没有点权怎么行?

1、小说中的“人情世故”方仲秀将作七十大寿,夫人芦素香听从朋友建议,决定为其编成线装书信集《花笺》一册。书编成,方仲秀请夫人素香作序。序言已成,方仲秀略作修改,再请夫人过目。素香说:“我改了几个字,一处说你儿女都赞同,我改为儿、媳、女、婿俱赞同,越是这样祝寿的书册,越不敢怠慢了媳妇和女婿。”(《花笺》,韩石山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这是韩石山文人小说《花笺》中的一段。《花笺》可以说是韩石山的自...

  • 174
  • 0
  • 4
  • 0
2021.11.29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