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读些跟自己专业无关的书
2021-06-18 14:25:03
  • 0
  • 0
  • 7

1、一定要读些跟自己专业无关的书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认为,读书,一定要读一些跟自己的专业无关的书,不要那么功利。跟古人比起来,我们读这点书都不叫读书。什么是读书人?读文学书不算读书人,读专业书也不算;必须是专业和非专业的书都读。比如,医学专业的人除了自己的专业书,还同时阅读大量的哲学、文学以及其它门类的书,他就是读书人;读历史书,有你自己的观点,这才叫读书人。

2、“又不在我身上,我怕什么?”

诗人芒克在白洋淀插队,纠集了一帮当地的青年,在一起喝酒打架什么的。有一位当地青年叫福生,不仅跟着打架喝酒,也能诌几句诗,但他的一只脚有点不方便,走路是瘸的。怎么会是瘸的呢?有一次玩疯了,从高处跑下摔倒,一下子脚扳成180度回转,就是脚尖跑到脚后面,脚跟跑到了前面,整个反掉了。当时疼痛难忍,有个叫老四的人伸出手,“咔嚓”,又帮他扳回去了。这个过程听听都害怕。后来崔卫平到白洋淀玩,见到了老四,问:“老四,你帮他扳回去,你不害怕吗?”老四响当当地回答:“又不在我身上,我怕什么?”(见2015年8月10日《经济观察报)

3、世上本没有经典,装得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

清华大学刘瑜认为,一个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你当下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它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你的功力还不够去真正读懂它,要么是它真的其实也没什么。所以自己主张的是一种从经验、从问题出发的读书态度,而不是从“死去的古代白人贵族男子视角”出发的读书态度。

刘瑜说,自己的读书历程,基本上是一个不断从“经典”堕落为“经验”、从“意识形态”下降为“实证主义”的历程。不是说对经典失去了好奇心,而是希望引导自己去读经典的,是问题的箭头在不断指引,而不是餐桌上的虚荣心。现在她读书并不指望醍醐灌顶,更不觉得书架上会有什么“神明”,仅仅希望每一本书能推进一小点知识或者带来一个小启发。真正的好书,都向证伪敞开,而不是给你一个一劳永逸的启示录让你枕着它睡大觉。正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需要补充的营养元素不同。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将你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刘瑜《从经典到经验》,见2010年6月9日《南方周末》)

学者刘瑜

4、人一旦去过远方,就不愿再居于藩篱

远行,是作家卢一萍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在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及西藏阿里地区行走,经历过极荒寒、极险绝,非人力所胜的生死苦辛,看到大地的广阔、山岭的雄峻、河川的秀丽、村庄的安宁与贫困,从而超越内心的情色哀乐、激情战栗,而后,得未曾有,获得心灵的宁静。在《流浪生死书》(2021年3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一书后记中,卢一萍这样写道:“人一旦去过远方,就不愿再居于藩篱。”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