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生活也可成就诗歌杰作
2023-09-27 10:09:31
  • 0
  • 0
  • 2

临州客:经常收到一些朋友的诗集,印数总是少得可怜,而且很多都是自费出版。这体现了当下诗歌出版的不景气,同时也说明了在商业化大潮下,诗人越来越难做了。

贾不假:诗人历来就不是一种职业。古时候有靠写诗谋生的人,但都是个例,且不能长久,更多我们所熟悉的诗人都只是业余爱好,在工作生活之余,以诗歌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到今天,诗人的书写方式也应该与商业无关,如果写诗与某种利益挂钩,那么这样的诗作定然是服务于利益的,与情志无关,其作品质量也就无法保证了。比如古代的宫廷诗词,里面充斥着对帝王的阿谀奉迎之辞,真正有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且广泛流世的,很少很少。这就是一个明证。

临州客:诗歌的式微,说明了文学成为冷门。当然,这对于真正有志于做诗人的人来说,是件很好的事情。诗歌创作需要耐得住寂寞,而且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所以苦心孤诣。这对于很多写诗的人来说,都是挑战。诗歌的困境,与市场有关,也与诗人自身有关。很多诗歌都是白开水文章分开段而已,与诗歌的节奏、韵律没有关系,可以说是分行的散文。一些作者写古体诗词,更是写得一塌糊涂,平仄不讲,生搬硬套,矫揉造作,实在不堪阅读。

贾不假:诗歌应该是发乎情性的精神活动,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也不是批发商的货物,可以批量供给。我觉得诗歌并没大家想象的那样落寞,爱诗的人总是不离不弃的,只是要追求名利的人才关注发表与否。诗歌不死,不要用市场销量和诗集的出版来衡量,诗歌在每个人心里呢,到迸发的时候自然会喷薄而出。乾隆皇帝附庸风雅,一生写了无数的诗,出版诗集很多,但流传开来的有几首呢?恐怕没有吧。

临州客:很多人写诗是附庸风雅,没有艺术含量。诗歌是高难度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所有文学类型中,应该说诗歌是最难写的。对于作家来说,挑战性极高。诗歌是创作小说、散文的前提,好的散文和小说,都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很多小说家原来都写过诗,都从诗歌起步,就我所知,小说家阿来、苏童,甚至贾平凹、铁凝,写小说之前,都有创作诗歌的经历。

贾不假:诗歌是不能以市场和发表数量为准绳来评判的。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后,一时间反映抗震救灾的诗歌喷薄而出,那首《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的诗感动了无数的读者。我想,作者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在意发表和市场的问题,而是感受到灾难降临时,母亲与孩子之间那种永别的伤痛,把真正痛到骨髓的感觉写了出来,一时间在人们中间传颂,那样的诗歌才是发乎性情的好作品。我们怎么能用市场与什么人的认可来衡量呢?扪心自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都有过诗歌情节。起初认为短短长长的诗歌是最容易写作的,可对诗歌的认知深入之后,会感觉到诗歌是最难掌握的艺术形式。一个作家可以写出煌煌长篇小说来,但不一定能写好诗歌。诗歌是语言文字的高度浓缩,是情感认知的深刻表达。

临州客:市场和读者的认可评价,也是衡量一个诗人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闭门造车难出佳作。诗人需要吸纳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素养,提升自己的诗歌质量,这样才能既愉悦自己,也赢得大众的认可。诗歌确实难写,很多人有创作诗歌的经历,包括我自己,也写过一些诗歌,发表过几首。但后来感觉自己没有这个才气,就放弃了,改而去写小说、散文、评论。但通过诗歌培养起来的对语言的痴迷与追求,对于我的其他文体创作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我得感谢之前的诗歌营养滋润和诗歌创作经历。

贾不假:我不否认有些小说家有诗人的潜质,但就大多数而言,诗人兼小说家的名头一般不敢承受,毕竟这两样文学形式有着质的区别。一个诗人一生能够流传几首堪称精品的诗歌也就不错了,要是篇篇俱佳定然是强人所难。所以我不认为诗歌式微,只是没有到了爆发的时候,在大灾大难的时候,是诗歌异常活跃的时候,给诗歌赋予市场的考量是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不能承受之重,毕竟文学体裁各有各的特点,不能以小说剧本的创收来要求诗歌。就受众而言,诗歌与小说和剧本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如果放到一个天平上衡量的话,一定会得到诗歌不景气的结论。就如你说自己曾经写诗一样,每个文学爱好者心中都有一种诗歌情结,诗歌就不会没有希望。

临州客:北岛、舒婷、顾城、食指、海子、芒克、多多、西川、戈麦、梁小斌、欧阳江河,以及之前的艾青、郭沫若、郭小川、穆旦、冯至,其实流传下来广为传诵的也就几首。话又说回来,我们又能记住李白、杜甫的几首诗歌?好诗人有一个普遍水准,就是他的每一首流传下来的诗歌,都耐得住时间的淘洗和打磨,而且与遗留保存、时代传播有关。前两天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现在读来,还为古人那种乱世中的温情所感动,这就是诗歌穿越时间的力量。诗歌并不需要大灾大难才能写出佳作的,所谓文章憎命达,不是这样的。平凡生活也可以写出诗意,而且越是普通、平凡的题材,写出来的东西或许生命力更为长久。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多简单、寻常啊,但却有一股穿越时空的力量。写小说也一样,越是平常生活、平常心情,越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所以不必是大灾大难出诗人。

贾不假:我说的大灾大难应该有更宽泛的涵义。每个人的人生和内心都有经历灾难的过程,对于诗人而言,这个过程是产生高质量诗歌的重要时间点。我们熟知的《春望》、《过零丁洋》、《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甚至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名篇,都是这样的时间点上创作出来的精品。这些诗歌都是作者内心风暴和痛苦酝酿之后的情感表达,不管立意如何,抒发怎样的情感,在诗人的心里总是经历过一场风暴的结果。好诗歌就是这样诞生的吧。能够打动心灵的那种,读了会让人内心有所触动,那一定是好诗。我不喜欢的是那种不知所云,或者一句囫囵话用几个回车键一截截打断表达的结结巴巴的样子,就是所谓诗歌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临州客:原来你说的这个“灾难”是人间事物在诗人心灵中引发的震撼呀,这样就好理解了。打动心灵其他文学体裁也能做到,但诗歌毕竟是诗歌,要讲究艺术性,写出来要有诗意,要有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和结构,而不是散文、小说式的表达,后者也同样可以打动人。诗歌的艺术性非常重要,我们不能一味因为打动自己而忽视了它的审美艺术性,意象、韵律、结构、节奏、内涵俱佳才称得上乘佳作。这就需要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提高创作境界和诗艺水平。说到底,诗歌的兴衰与否,不能一味把问题推向市场。

(发表于《阳泉诗词曲》2014年第1、2期合刊,总第13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