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辽公路与国际红十字会往事
2023-10-13 08:51:38
  • 0
  • 0
  • 1

20世纪20年代,正值国内军阀混战时期,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尤其在1920年到1921年间,北方发生大饥荒,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五省两千万人需要救助。

据《山西通志·民政志》记载,1920年春,山西全省少雨,地墒干旱,夏麦或未播,或虽播而出苗稀疏,遇夏季大旱,枯萎而死。全省成灾县56个,重灾村镇2942个,共有灾民340万。由于无粮少炊,灾民或变卖家产背井离乡,或成群结队摘树叶、挖草根,充饥度荒。次年,山西全省饥荒严重,极次贫人口达30万。

当时,红十字会本着“人道”“博爱”精神在中国国内从事人道主义工作已多年。面对如此罕见的大灾荒,加之时疫流行,传播甚广,灾民发病尤多,衣食不给,医药无资。红十字会面向全社会发起赈灾行动,于1920年9月23日向各分会发出号召:“直鲁豫陕晋北五省,亢旱成灾,赤地千里,草根树皮,剥食殆尽,哀哺嗷嗷……本会天职所在,自应协济,惟灾深地广,非有大宗捐款,难期普及,务望我分会同仁,大发慈悲,就地协力劝募,源源解沪,以便汇送灾区,藉资散放,分电特达,立盼鸿施。”

红十字会要求灾区各分会调查灾情,以为放赈张本。并与其他慈善团体精诚合作,参与发起国际救灾总会、北方救灾总会、华北五省灾区协济会,采取联合行动,一方面组织救灾调查队、救济队赴灾区考察、救济;另一方面,派医疗队数队,分赴灾区,从事救治,并设诊疗所,诊治灾民。【见冯晋生主编《百年历程 百年辉煌——山西省红十字会百年史》(1911-2011),2014年8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20年平定县遭灾后,当地赈灾组织接受国际红十字会任务开展救灾工作。具体工作为:由“华洋义赈会”和友爱会合作,美国红十字会捐资40万至60万美元,采用“以工代赈”方法,雇用灾民修筑了一条由辽县(今左权县)经平定县到阳泉火车站的“平辽公路”。【葛晋卿《关于友爱会的回忆》;见《山西文史资料第57辑》(1988年第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3万人,奋战将近1年。1921年7月,“平辽公路”全线贯通。作为晋东太行山区辽县的第一条公路,这条沿太行山麓修建的简易盘山公路横贯南北之交通线要道,使沿线村庄的灾民都得到了益处,救济了濒临绝境的广大灾民,并为山西公路建设办了一件好事。参与筑路的灾民民工,自此不但一日三餐有了着落,还可领取一定数量的食物,此举,既使灾民度过了饥荒,又促进了山西一地的交通发展。平辽公路线开辟工程极为艰巨。自古以来,太行山区艰似蜀道,毛驴为唯一运输工具,山路崎岖肩担负贩,寸步难行。交通阻滞影响了经济开发及文化发展。仅以昔阳大寨为例可见一斑。自公路畅通以后,煤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赢得社会公认和好评。【见《山西文史资料第57辑》(1988年第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红十字会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战争时,红十字会在无数场战争之间奔波,为无数伤员提供医治,天灾降临、引发饥荒时,红十字会为无数难民提供避难场所、解决温饱,可谓人间“天使”。红十字会的博爱精神与我国固有的仁爱精神不谋而合,深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

阳泉市红十字会/供稿

来源:2023年9月29日《阳泉日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