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评论作品看李德平的创作状况​
2025-06-30 12:47:25
  • 0
  • 0
  • 0

作为山西省重要的文学评论家,李德平刊发有诸多文学评论作品,如《小说的三条标准》《阳泉文学 60 年的光荣与梦想》《纪实写作以及抵抗时间的磨损》《剥开俗世的果核寻找自由精神》《“中国故事” 的另类书写》《标新立异抑或殊途同归》《 “晋派批评” 的梦想与现实》等,在山西文学评论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在文学评论写作方面的风格、主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其创作的缺陷与短板。深入剖析这些方面,对他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学评论写作风格与主张​

(一)风格​

视野广阔,关注多元题材: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李德平的评论视野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或题材。在《阳泉文学 60 年的光荣与梦想》里,他聚焦于阳泉地区文学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本土文学的起源、发展脉络,到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梳理。而在《纪实写作以及抵抗时间的磨损》中,又将目光投向全国范围的纪实文学创作,探讨了包括山西在内的各地纪实文学作家的创作特点,如提及赵瑜、鲁顺民、陈为人、蒋殊等山西作家以及胡平、梁鸿等全国其他地区作家的作品,展现出对多元题材的广泛关注。​

注重文本分析,逻辑严谨:在评论具体作品时,李德平善于深入文本内部。以《小说的三条标准》为例,他在阐述一部好小说应具备 “艺术之美、人性之光、思想之力” 这一观点时,结合鲁敏的小说进行分析。通过对鲁敏小说中文字的雕琢、结构的安排、叙事形式的探索等方面,详细论证了其作品所体现的 “艺术之美”;从小说主人公小六的自我放逐与救赎情节,深入挖掘出作品所折射的当下人们存在的困境与荒谬,以此来展现 “人性之光” 和 “思想之力”。整个分析过程逻辑清晰,环环相扣,从文本细节出发推导出对作品整体的评价。​

语言平实,深入浅出:他的评论语言没有过多的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以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见解。在《剥开俗世的果核寻找自由精神 —— 评王秀琴长篇小说 <天地公心>》中,对王秀琴作品的评价通俗易懂,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他对作品从时代风貌、胸襟视野、人物塑造到精神情怀等多方面的分析,使文学评论能够更好地走向大众,发挥其引导阅读和创作的作用。​

(二)主张​

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在《小说的三条标准》中明确提出,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必须具备艺术的基本特征,包括文字、结构、逻辑、故事以及对叙事形式的不断探索。他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应如鲁敏一般,每一笔都谨慎斟酌,注重对文学形式的精心构建,以达到艺术之美。这种对艺术性的强调,体现了他对文学本质的深刻理解,认为文学不仅仅是内容的传达,更要通过精湛的艺术形式来展现魅力。​

关注作品的人性与思想深度:同样在《小说的三条标准》中,将 “人性之光” 和 “思想之力” 作为好小说的重要标准。他认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反映社会现实,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在对文德芳《现代人心灵影像》的评论《纪实写作以及抵抗时间的磨损》中,也体现了这一主张,他认可这类通过微观故事传达作家对民族、社会认知和情怀的作品,因为它们具有强烈的社会学色彩,能够挖掘人性、展现思想深度。​

鼓励文学创作挖掘地域文化与历史:从他创作长篇纪实文学《红星照耀北国》以及对阳泉文学发展的关注可以看出,他主张作家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红星照耀北国》通过对北方第一支红军正规军红二十四军战斗历程的梳理,填补了党史、军史空白,同时也展现了阳泉地区的红色文化。在《阳泉文学 60 年的光荣与梦想》中,也强调了阳泉本土作家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挖掘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打造地方文学特色、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

二、创作中的缺陷与短板​

(一)理论深度有待加强​

虽然李德平在文学评论中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但在一些评论中,对相关文学理论的运用和阐释不够深入。例如在探讨小说创作标准时,对于 “艺术之美、人性之光、思想之力” 这三个标准的理论根源和在文学理论发展脉络中的位置,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相比一些专业文学理论家,他的评论更多基于自身的阅读感悟和经验,缺乏深厚的理论体系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评论的深度和影响力,使评论难以在更广泛的学术层面引发深入探讨。​

(二)创新意识不足​

在评论风格和方法上,他的作品相对较为传统。在当下文学批评方法不断创新,各种新的批评流派和视角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他较少尝试运用新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如文化研究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例如在对各类文学作品的评论中,基本采用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从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解读,未能从新的批评视角为作品解读带来全新的思路和观点,这使得他的评论在创新性方面略显不足,难以满足读者对于文学评论多元化的需求。​

(三)评论范围的局限性​

尽管他的评论关注了多种题材,但在文学体裁上仍有一定局限性。从已发表的作品来看,主要集中在小说和纪实文学领域,对于诗歌、散文、戏剧等其他文学体裁的评论较少。这可能导致他对整个文学创作生态的把握不够全面,无法为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也限制了他在更广泛文学领域的影响力。​

三、提升写作水平的建议​

(一)深化文学理论学习​

系统学习经典文学理论:李德平应加强对西方经典文学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系统学习。例如,深入研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了解西方文学理论源头对于文学本质、功能等方面的观点;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心雕龙》,掌握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创作、风格、鉴赏等方面的精华。通过对经典理论的学习,构建起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文学评论提供更深厚的理论支撑。​

关注当代文学理论前沿动态:积极关注当代文学理论的最新发展,订阅相关的学术期刊,参加学术研讨会,了解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新批评等当代文学理论流派的观点和方法。尝试将这些前沿理论运用到文学评论实践中,为自己的评论注入新的活力。比如运用文化研究理论分析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从新的角度解读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提升评论的理论深度和时代感。​

(二)培养创新思维,拓展评论方法​

借鉴跨学科研究方法:尝试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打破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例如,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在评论小说时,可以借鉴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分析作品中人物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背景对情节发展的影响。通过跨学科研究,为文学评论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使评论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性。​

尝试新的批评视角:勇于尝试各种新的文学批评视角,如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重新审视和解读,挖掘作品中被忽视的女性声音和女性经验;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角,分析具有文化交流背景的文学作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通过新视角的运用,发现文学作品中尚未被充分探讨的层面,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思考。​

(三)拓宽评论范围,全面把握文学创作生态​

加强对不同文学体裁的研究: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研究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学习诗歌的韵律、意象、节奏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诗歌评论的方法,从诗歌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评论;对于散文,关注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如形散神聚、真情实感等,从散文的选材、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戏剧,研究其剧本创作、舞台表演等方面的特点,从戏剧冲突、人物塑造、台词艺术等角度展开评论。通过对不同文学体裁的深入研究,拓宽评论范围,全面把握文学创作生态。​

关注新兴文学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等新兴文学形式不断涌现。李德平应关注这些新兴文学形式的发展动态,研究其特点和创作规律。例如,网络文学具有互动性强、类型化明显等特点,新媒体文学则融合了多种媒介元素。通过对新兴文学形式的关注和研究,将其纳入文学评论的范畴,使文学评论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文学发展的新形势。​

结语​

李德平在文学评论写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其风格和主张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价值。然而,也存在理论深度不足、创新意识欠缺和评论范围局限等问题。通过深化文学理论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拓宽评论范围等方式,他有望在未来的文学评论写作中取得更大突破,为山西乃至全国的文学评论事业做出更重要的贡献。同时,这也为其他文学评论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促使整个文学评论界不断发展和进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