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位诗人汇集盂县临风赋诗
2023-11-11 12:44:22
  • 0
  • 0
  • 6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吟诗作赋,游目骋怀。王羲之为之作《兰亭序》,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成为诗酒唱和的千古绝唱。

往事越千年,2011年6月3日,山城阳泉的30多位诗人继承千年古贤道统,汇集盂县尖山,登高望远,采风赋诗,写下了一批精美诗句,将诗歌的光芒万古流传。

阳泉市诗词曲学会会长杜肇昆,是当地诗词曲界的重量级人物,先后出版有《仇犹词草》《填词探要》《历代词对句精粹》等书。新近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的诗曲学研究专著《诗词曲韵案》一书,全书近三十万字,是一部专门研究音韵的专著,以研究汉字特点为前提,分析了格律诗词曲产生的特定原因;从分析汉字的语素特色,阐发了音韵形成的历史过程;从中国古代语音变化的历史阶段,进而捋清了音韵与语言变化的历史逻辑与发展过程。新旧韵汇编一册,便于比较、查韵,方便使用与查找,是一部写诗作词制曲可“案头”常备的小工具书,有益于提高作品的用韵质量和工作效率。

记得当年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常被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描写所打动。在尖山盛会中,杜肇昆作词《诉衷情·北下庄尖山》和《归自谣·尖山观日出》两首。《诉衷情》上阕写尖山的山高、路险,并用“三峰云绕欲登天”这样夸张的笔触,凸显尖山的高峻险秀风光。站在高山之巅,凉风清爽,极目远望,山峦如海。眼前松密草软,林涛呼啸,獐狍出野,雨溅石泉,一副清新迷人景色。这些天籁之音和自然风景,静动有致,常常击打着人们心中最为柔软的地方。无怪乎面对如斯景色,诗人要惊呼“诗恋林川”了。《归自谣·尖山观日出》描写的是另一幅神奇景色。星近山暗,说得太好了。正是“星近”才衬托出“山暗”,正如“月明”才显得“星稀”。诗人敏锐地把握住了日出时光线的明暗对比,心思不可谓不细腻。凌晨的风给人以凛冽之感,更何况在高山之上,再加之等待的煎熬,情何以堪?但正是在这样的等待中,奇迹出现了,东方欲晓,“渐白忽起金光奋”。经过无奈、烦躁的等待之后,诗人看到云天万里、日出东方的壮观景象,不禁“舒心”,摩拳擦掌,为大自然的造化鼓掌喝彩,内心似乎还洋溢着兴奋的回音久久不息。

马玉隆是阳泉市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旧体诗词《半知堂吟草》等作品问世;《半知堂吟草四编》曾参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类作品,可以说在诗词方面造诣精深,卓然成家。

大家出手,与众不同。在为王存亮《阴山河畔名胜古迹趣闻》一书所作的题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深厚的诗词功底。该诗首联“阴山河畔景天成,旖旎风光动客情”,直接点题,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对尖山胜景的突兀感受,横空而来,刚劲有力。颔联“远望巍巍云带翠,静听嫋嫋柳传莺”对仗严谨工整,笔力不凡。“远望”对“静听”,“巍巍”对“嫋嫋”,“云带翠”对“柳传莺”,可谓无一句含糊。颈联“丛林庙宇名犹显,夹岸人家梦不惊”,写出尖山村落存在历史的久远,以及村民亘古如斯、波澜不惊的平和生活。由此诗人巧妙过渡,笔锋一转,发出“昔日桃源今在否,田园此处可耕田”的感慨,在对风描写的基础上,升华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杨晋波长年从事诗歌创作,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他的一些诗歌作品。在这组关于尖山的诗歌中,他的作品无疑是最具有“故事感”的。四十多年前,杨晋波在故乡读高中,听说尖山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且有虎豹出没,顿生向往之意。于是相约几位同学,携带菜刀斧头,悄悄瞒着家人与学校,欣然前去游山。作为诗人平生登的第一座山,印象必然十分深刻。

人不轻狂枉少年。记得十多年前,领袖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常常令我们这些校园中年少的学生激情澎湃,不能自已。“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那是一种怎样的壮烈情怀!在《忆游仇犹尖山》中,杨晋波呈现了当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四十年前的诗人,正值青春年少,激情满怀,“书生豪气冲云关”。因为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望远的奇特经历,所以诗人“险峰仰天抒壮志,岩巅俯首瞰人寰。从此一生藐难事,每有高处必登攀!”作为芸芸众生,为什么我们的境界总是局限在方寸之内的杯水江湖,而不能走得再远一些?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够辽阔。在诗歌中,诗人写出了自己少年时登山的感受,“不惧丛深路难行,偏喜悬崖险而艰。一身胆气大无畏,叩得天门笑凯还!”何等壮阔豪迈。

时光如流,经过四十年的光阴打磨,诗人抱着何种情怀打量现在的尖山?在《水调歌头·重游尖山》中,我们看到中年后的诗人,对待万事万物乐观平和的态度。当年的歌咏豪情被斑白的双鬓遮盖了浓烈的色彩,人生的精彩与无奈,化作深沉的内心,当年的豪放不复存在,内心的慰藉腾空而来。在词里,面对“群峦涌斑斓”,作者更多的是一份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来此犹梦里,仿佛到桃源”。登临尖山之上,诗人“听松涛,话古今,吟诗篇。领略人间天堂,尽情品悠闲。远离闹市喧嚣,忘却许多烦恼,怡然似神仙。归来意未了,回味犹绵绵。”春蚕吐丝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许多岁月在庸常、凡俗的生活中消逝了,新的梦想碎了又来。人生就是这样的奇妙。面对时间流逝,作者没有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式的感伤,而是“思往事、惜流芳”,享受当下美好生活,保持一颗宁静之心。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当下,如此豁达心态可谓凤毛麟角,几稀矣!

任美福是阳泉市近年涌起的一颗文学新星,他的不少散文在《黄河》、《山西文学》刊载发表,不事雕饰,浑然天成,引得山城文坛一片惊呼。散文中关于年少时候往事的追忆和对人生的感慨,韵味悠长,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在《咏七针茶》中,作者别具匠心,以“图画”的形式表现了尖山的形状和自己的情感。

这样玲珑的诗章建筑,可以看出作家对诗歌章节的艺术追求。现代诗人闻一多在评论诗歌中提出了“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诗歌理论,在中国诗歌界很有影响。诗歌不仅要体现颜色的纷呈、韵律的流动,还有体现章节段落的和谐,结构的营造。任美福的探索值得别家诗人揣摩、深思。

也许自己曾经历过太多的苦难,那些“看牧场”的经历、“烧炭翁”的无奈,成为任美福诗歌中抹不去的背景。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背景,使得任美福在创作中多了些悲悯情怀。我不止一次在会议场合,听到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感喟。尽管在《如梦令·在西麻河驿》中,作家感受到吃完榆皮饸饹的畅酣,喝过滚烫香甜毛尖茶后“如醉如痴如仙”的快意,但这些背后,是他人生“背景”的蠢蠢欲动。如此情感,是他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欢乐。“贫穷一去成往事,笑向玉壶钓斗金”(《尖山看采茶》),正是有此铺垫,所以作家才感受到心情舒畅,舒心得理直气壮。众生平等,观人即观我,这是任美福作诗超越别人的地方。

文史专家黄顺荣,在阳泉建党、山西争矿运动和保晋公司、保晋文化园及本土历史文化、人物方面的研究,卓然成大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主编《阳钢报》铁流文艺副刊,把一张企业小报办成一块诗人念念不忘的精神圣地,并出版有诗歌作品集《黄河古渡口》等。近年来,作为《阳泉诗词曲》副主编,他扶持奖掖新人,为山城文坛的诗词曲创作摇旗呐喊,呕心沥血。

黄顺荣的诗歌工整精谨,少了些李白的浪漫,多了写杜甫的匠心。如《登菩萨顶》中“林涛万壑添祥瑞,野芳千姿动地欢”;《登尖山》中“危台山桃结青果,崖旁刺梅送暗香”等语,对仗工整流利,实堪大家。最难为的是,诗人在写尖山风光的同时,时刻不忘对“自我”的关照,由“眼前景”升华到“心中事”。如“闲来难得寻雅兴,初识处子浓淡妆”;“仙骨依旧闻天籁,常盼金甄和气盈”等。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言不虚。

此外,陋岩、韩福军、郭九麟、曹素英、黄成、辛莉、王妮娜等人皆有绝佳表现,囿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展开叙述。行文至此,不胜惶恐。面对名家老师,尤觉自己如秋水见海神,“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还望众方家评论指正。如此,笔者将不胜感激。

(原标题为《曲水流觞赋诗情——〈尖山采风专页〉浅析》,发表于2012年第1期《阳泉诗词曲》)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